两会声音:医疗器械领域今年提了啥?
01政府工作报告释放新风口:养老、康复
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,大力发展银发经济。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,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,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、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,扩大普惠养老服务,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。此次两会中,聚焦养老、康复等关键词的提案建议频出,释放出新的医械市场增长点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、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董事于清明建议,推动“人工智能+适老型”医疗器械创新,满足居家智慧养老需求。于清明呼吁,全链条支持适老型家用医疗器械、康复辅助设备产业创新,设立适老型医疗器械创新专项基金;对企业研发创新适老型医疗器械给予一定税收优惠;加速相关产品审评审批,进行医保扩容,将部分适老型产品纳入医保目录;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推广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应用,培育规模化市场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,也在今年两会带来倡议加速发展养老机器人的提案。张云泉建议,将养老机器人纳入国家“十五五”战略规划,重点支持辽宁、上海、重庆等地打造产业集群,通过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降低产品使用门槛,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。争取到2030年,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养老机器人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中心。康复医疗器械也于近年等来发展风口。全国人大代表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,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听障、视障、运动障碍、精神障碍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与产品转化;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科技助残产品,培育一批专业化、创新型的科技助残企业,推动助残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提出,有关部门可单独设立科技助残康复领域的系列重点研发项目,明确项目选题方向,支持康复医学技术创新,推动科技成果在残疾康复实践中的广泛应用。
02国产医械高端破局:创新合作、产业链升级、采购支持
作为高度竞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,医疗器械高端破局需依赖全链条发力,其中包括产学研医深度融合,以及商业转化路径开拓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、党组书记于旭波在“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”上提出了三方面建议,分别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、完善产业链生态、以及优化采购和金融支持力度。具体建议如下:
围绕创新效率提升与产学研合作,全国人大代表、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:“目前,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还面临着科技转化率的问题,如果在早期就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话,更多资源力量和政策往企业倾斜,企业就可以牵头推动创新联合体,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一起来促进解决某项产业问题和临床问题,创新可以更高效率,更接近市场,更接近产业的需求,更好从转化层面去推动创新。”针对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,全国人大代表、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建议,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,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企业科技创新,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,建立“基础研究-应用研究-产业转化”梯度扶持体系,助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,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,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。在学术研究界方面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成表示:“高端医疗装备是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,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基石。今年我重点推动的一项工作就是鼓励高端医疗器械持续创新。”
杨建成建议,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针对高端医疗设备的专项政策,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。临床端也在为国产医疗器械高端突破开辟绿色通道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敖虎山提出,向医疗科技创新企业适度开放医疗数据,助力企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,加速创新产品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进程,提高研发成果的适用性和针对性。终端使用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,敖虎山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为创新产品进入医院开辟绿色通道,同步优化医保报销制度,对经科学验证的创新医疗产品适度提升报销额度。根据赛迪顾问预测,“十五五”(2026-2030年)时期,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20亿美元,占据全球市场的28%。